游人小说网 > 阳光下的平阳府小说名字 > 第八十三章 吃甜杏实为察民情 娘娘岭知府…

第八十三章 吃甜杏实为察民情 娘娘岭知府…


  关大娘的发髻上插着根木簪,一身粗布衣还算干净利落。

  见还有两个仙女模样的女子一起进来,有些懵,在院里迎着,两手搓着衣襟不知该往哪里放。

  说:“老汉下地还没回,客人从哪里来?”

  老何刚要张口,被邓知府止住,招过夫人道:“大娘,我们从府城来,这是我夫人,今日无事,听说我来看望关大爷,便一起跟来。”

  夫人浅浅地作了个礼,“大娘万福。”

  关大娘忙不迭还礼,道:“众位老爷、夫人请随意坐。我这就去把老汉找回来。”

  许化民、高力四下找坐处,两个麦草墩、一条板凳的黑泥积了老厚。

  夫人说:“我和小兰还坐轿里,搭起轿帘即可。”

  院里两棵茂盛的大杏树,枝高处尚挂着串串果实,俱已熟透欲落,便让王德摘些下来。

  王德院里寻了个小筐,摘了半筐纵身跃下,众人一尝,果然汁多且甜,略带点杏酸味儿。

  邓知府自夸道:“带你们跑二十里来,这回知道了吧。”

  夫人道:“主人不在,我们如此是否失礼了?”

  邓知府将杏核儿吐到手上,“这杏为我留,我又是专门来吃,无需等主人来。”

  夫人笑道:“老爷如何知是留给你的?”

  邓知府:“我当然知道,不信待关大爷回来问?”

  院外有人朗声道:“当然是留给大人的”,关大爷老两口儿回来了。

  关大爷进了院儿,丢下麻口袋就要跪下磕头,邓知府忙搀住,“大爷是长辈,晚辈不敢受此大礼。”

  夫人也出轿行礼。

  关世银看得出,人家不承认是官,可这气派、这言语的随和,定是大官。

  道:“几年前与大人一面,老汉历历在目,已与老太婆嚼了百遍舌头。分明记得你命身边人记下我居处,似你这样人物,即使蝼蚁小事也不会轻易许人,说了来,便必会来。故我这杏儿年年留一高枝待你,直到杏熟自落。今日大人果然来了。”

  关老汉让大娘去喊村里长老过来陪客,邓知府阻道:“大娘且慢。我等来并无要事,只是出来散心,顺便看望二老,不可打扰村人。”

  老何把带的一坛酒和二斤绿豆糕奉上。

  邓知府:“我们随便说些家常,有茶喝碗茶,无茶喝碗热水。午间锅里多下几升米,也无需大娘受累,我带的人都会做饭。”

  关老汉对大娘道:“那就赶紧做饭,把那两只鸡杀了。”

  邓夫人和小兰见大娘只有两只相依作伴的母鸡,心里不忍,说看见杀鸡害怕,拦着不让。

  关老汉跟大娘嘀咕了几句,关大娘笑着匆匆出去了。

  小八仙桌摆到杏树荫儿里,粗瓷碗里沏了茶水,邓夫人坐在轿里,小兰陪着聊天儿。

  邓知府与关老汉草墩上相对而坐。

  “大爷,今年这杏儿得银子几何?”

  关老汉:“这两年啥都贵,几年前能得三钱银子,今年卖了小六钱。”

  邓知府:“六钱银子,够给我大娘做身新衣了。”

  关老汉嘿嘿笑着,“她都老棺材瓤了,穿啥新衣裳。买二斤盐,省着吃小半年。这不,我卖了杏,垫上些家底,背回两小包棉花,让老太婆在家居着纺些棉纱。”

  邓知府:“大娘这么大年纪,你还让她纺纱,能赚几个钱。”

  关老汉:“粮少啊,他纺一冬赚一两多,全年有一搭没一搭地纺着,赚二、三两。我种一年地,交完粮赋剩点嚼谷,日常全靠她这辆纺车了。”

  邓知府:“一年粮赋多少?”

  关老汉:“咋也得五石,占收成一半去了。”

  邓知府道:“朝廷是三十税一,平阳府自无例外,怎得如此之多?”

  关老汉:“说起是三十税一,这个捐那个捐我老汉也记不清,最大的是代徭捐。我与老伴儿这个年纪无论如何出不了徭役,光这就得两石,全从这十来亩地上出。”

  邓知府:“我记得大爷说有一双儿女,能否接济二老些?”

  关老汉叹气道:“闺女在岭下庄里,山下秋粮交得多,种一年地不够吃的占多数。这不,我年前也给她弄了两包棉花,小两口儿白天黑夜纺纱,才堵住家里的亏空。”

  邓知府:“大爷儿子当下做何营生?”

  “我儿往年这时节做短工,今年替东家出徭役,挣一两、二两都给他攒下,万一哪天能娶个媳妇哩。”

  两棵杏树遮了大半个院儿,小风儿一吹,两颗熟透了的杏,往邓知府头上落下。

  边上的许化民腾身跃起,将两颗杏接在手中,空中一个旋子落到了另一边,手中杏甩向高力和王德,王德伸手接住丢嘴里,高力则移身形,靠山式用嘴稳稳接住。

  院外已围了看热闹的,不由大声叫起“好”来。

  邓知府摆手止住几人耍闹,“倒也是一条生路,棉花与纱都到城里买卖?”

  关老汉看着许化民几人惊异了一下,答道:“平阳东外城的街铺里,凡卖棉花的也收纱。我看也有从那里买纱,织成布再卖回的。”

  邓知府:“一百斤棉几两银子,纺成纱再织成布,变成几十两,若平阳所有棉花都织成布,得银增加数倍,这是个大生意啊,所谓男耕女织,民之大事。”

  关大娘回来了,后面跟着七、八个。

  其中一个老者头戴六瓣帽,麻衣灰裤,似比其他人见过些世面。

  每人手里端着杯盏茶壶、桌椅板凳之类,还有鸡蛋和杀好的几只鸡。

  关老汉说老者是村里的长老二太爷。

  二太爷辈分大,红脸高鼻、浓眉阔嘴,把手里的杯盏交到别人手里,拱手作揖道:“不知大人驾到这山野乡村,未及时迎迓,大人恕罪。”

  邓知府起身拱手说:“二太爷,这是做甚,我来随便坐一坐,不想给乡亲添麻烦。”

  关大爷道:“我们这小地方,自我记事起就没来过贵人。如此显贵的大人,我老汉岂敢独占,喊村里人都来沾沾贵气。”

  此时院儿外,来看热闹的妇女们叽叽喳喳,指着夫人和小兰的身上和头上。

  许化民、高力、王德也不再随意,扶刀面外而立。

  邓知府心道:若现在挑明身份,与几位老汉的话就没法拉下去了,拖一时算一时。

  院子里多了张方桌,几把干净些的凳子,客人前面,白瓷碗重新沏了茶。

  邓知府喝了一口茶问:“二太爷,你种了几亩地?”

  二太爷:“回大人,我有五、六十亩。”

  邓知府:“还算不少,日子要过得舒服些。”

  二太爷:“舒服啥哩,我这岁数,勉强种几亩,剩下都佃出去了。这些年粮赋高,交了粮赋剩不下啥,每亩给个一、两斗佃租,给我一半干草,我老两口儿温饱倒也无忧。”

  邓知府:“家里还有何人?”

  “我有两儿一女,女儿嫁到岭下庄里。俩儿谁也不愿种地,大儿在平阳城当赶脚夫,小儿也不知在城里做甚,一、俩月回来看我老两口儿一回。”

  关大娘端着一小笸箩炒熟的白瓜子,盛了一盘儿放桌上。

  道:“老爷家儿女多大了?”

  邓知府一愣,笑笑道:“我二人尚未生育。”

  关大娘:“怪不得,我见老爷和夫人正当年纪,而夫人却不似生育过模样。”

  关大爷嗔道:“大人的家事,你老太婆瞎问什么。”

  邓知府笑了笑,“大娘问得是家常事。大娘,我与夫人已三十有五,整日难得有闲,看过几次郎中,却也无甚结果。”

  二太爷道:“我们这大媳妇是接生婆,方里五村的大半后生、女子都是她给包起来的,要不她对生孩子看得准。”

  关大娘:“吃完饭去娘娘庙拜一回,八成就能有。”

  邓知府应道:“对啊,娘娘岭有娘娘庙。”

  二太爷:“听老人道古,我们村先人逃荒到此处,饿得不行了。一个老妇人路过,放下个装着桃、李、杏儿的篮儿,嘱咐吃完核儿不要乱扔,就种在原地,还说走到榆树多的地方就住下。看我们小山村,岭上岭下全是果树,春天撸榆钱儿能顶一斗粮,遇大灾荒能救命。有仙家说老妇人是观音娘娘来救人的,村里就盖了个娘娘庙,庙不大,可灵验了。”

  这时酒菜上来,关大爷让邓夫人也坐到桌前。

  邓知府道:“我与长辈们一桌,她在轿上吃吧。”

  邓夫人的轿前摆了个小方凳,放了两条鸡腿,一碗嫩绿的小白菜煮黄豆,黄灿灿两碗小米饭。

  小兰伺候着夫人吃,许化民、高力站在邓知府身后不远处。

  邓知府回头道:“你两个也快吃,都是村里乡亲,不必如此。”

  二太爷:“大人与夫人一行令我山村生辉,这些水酒是村夫自酿,大人将就些,我等敬大人与夫人。”

  邓知府一饮而尽,邓夫人尝了一点,酸涩难咽,便交于小兰放凳上。

  关大娘拿出邓知府刚送的那坛酒,要给夫人开了。

  邓知府阻道:“那是给大爷、大娘过年喝的,此时不要开。”

  邓知府见窑洞顶上、院外的人瞅着自己一行人吃喝,有小孩儿馋得吃手指头。

  便对关大娘道:“大娘,你把炒的瓜子都分与众人吧。”

  关大娘道:“那是给大人走时带上的。”

  邓知府乐道:“大娘,乡亲们都瞅着,我有些难为情。”

  于是,村里的男女老少“喳喳”地嗑着瓜子,在窑顶和土墙外看着院里。

  二太爷道:“大人,饭罢去娘娘庙拜拜。”

  站在一旁的关大娘接道:“全村都去,都为大人求子。”

  说得邓兆恒心里隐隐地动着,“好,我们吃罢便去。来,我敬各位乡亲一盏。”

  邓兆恒是奔着粮赋来的,他选与官府没来往的这个山村,探询农户实际纳粮,还听到百姓纺纱补贴家用。

  “关大爷,村里纺纱的多不多?”

  关大爷:“我是第一户,村里也就我跟二太爷两家。有上岁数的连村都少出,更不说去城里买棉花纺纱了。”

  邓知府道:“二太爷,挨家问一下,谁家愿意纺纱,我白送纺车,棉花钱我先垫上,卖了纱再还我。关大娘断断续续纺能挣个盐钱,好手怎么也挣个口粮。”

  二太爷听了,起身就要跪下,“这才是真的观音娘娘,我知道观音娘娘有男人化身。”

  邓知府忙摇手道:“二太爷的辈分,岂不是要折煞我。今日来此游玩,吃了村里的鸡,喝了村里的酒,算我的一点回报。”

  饭后,全村人陪邓兆恒夫妇去拜娘娘庙。

  顺着窄窄的小路往山脊上走,一块巨石下的背风处,一人高的一座小庙。

  打开小门儿,一尊小观音塑像前,仅容得下放只小香炉。

  邓知府夫妇与全村老少齐齐跪下,关大娘絮絮叨叨地念着,“娘娘保佑,大人与夫人早生贵子。”

  二太爷道:“大人许个愿吧。”

  邓知府双手合掌,默默念着:“娘娘保佑,娘娘岭的家家户户都能纺纱赚到银子。”

  起身后,吩咐老何取出十两银子,托二太爷与关大爷把娘娘庙重修一下,不必多大,能容人避雨即可。

  又嘱咐老何,尽快采办纺车、棉花派人送来,由二太爷与关大爷布派。


  (https://www.yourenxs.net/chapter/3564918/110512256.html)


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:www.yourenxs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yourenxs.net